課堂學習筆記 — 使用者訪談(下)
「訪談」是使用者研究的其中一種方法,也是接下來要談的內容。
透過訪談,我們可以從「表層」的脈絡,明白背後的「現象」,再去更深層地探討「裡層」的內容。換句話說,使用者訪談的工作是從表層的資料,找到關鍵資訊,再由此去挖掘、偵測並詢問潛在規律;若訪談的內容只有表層的資訊,那後來的分析可能就很難有深度或新鮮的觀點。
那麼,該如何進行一場有深度並有利於後續研究的訪談呢?在上篇文章中,談的是訪談前的注意事項,接下來,想要分享的是訪談中與訪談後的事情。
p.s. 搭配 學習筆記 — 使用者訪談(上),會更了解脈絡喔!
【訪談中,要隨時注意細節並掌控訪談節奏。】
一次的訪談可以拆解成三個階段:
開啟→挖掘→總結I. 開啟:
首先,向受訪者介紹研究並再次感謝參與,並讓受訪者知道他們的權利、徵得他們的訪談同意。再來,先從暖身題開始訪問,讓受訪者逐漸進入訪談的狀況,並開啟「接收資料的大門」,透過開放式、探索式的問題,找到待會可以拿來挖掘的資料來源。II. 挖掘:
從前一個階段的訪談資料,你會找到許多可以「挖掘」資訊的地方,可能是有關於深度(原因、動機、感受、價值觀)的資訊,或是廣度(不同情境)的資訊,也可能是為了釐清脈絡、找出連結與潛在規律,以及特定的細節與其意義。III. 總結:
訪談結束之前,要留意:是否有尚未挖掘的資訊?受訪者的回答內容是否有衝突?(注意:若有衝突,不一定是受訪者講錯,很可能只是受訪者提供的資訊不足),以及詢問受訪者是否有額外的想法。切記:盡量不要留下懸疑。
實際上,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呢?
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在訪談當中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一、隨時注意細節
- 開始訪談前,一定要將訪綱列印下來,並熟悉題目內容。
- 訪談中,要使用筆在紙上作筆記,一定要作筆記。作筆記的用途是寫下一些訪談中聽到的關鍵字、想追問的問題,如果不作筆記的話,你絕對沒辦法完整的記下所有有意義的想法或點子。
*筆記只要寫關鍵字就好、只要自己看的懂就好。 - 除了要盡量開放性地問問題外,也要懂得觀察受訪者的反應,忍住「補充說明」的衝動。意思是,有時候受訪者沉默的原因不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是還在思考,如果這時候你又問了其他問題,就會打斷他的思緒,就可能因此錯失珍貴的資料。
下圖是在做訪談時所做的筆記,現在回頭再看一次,發現已經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 XDD。所以!筆記的最大功能是在訪談當下快速記下訪談重點、腦海中閃過的靈光,並不用在意別人看不看的懂這份筆記。
二、掌控訪談節奏
- 訪綱是用來確認訪問進度的,不是拿來看有哪些還沒問到的。
- 依照訪綱,可以事先依照重要程度,決定每個主題所需要花的時間比例,例如:花50%的時間在主題A、30%的時間在主題B、20%的時間在主題C。
【訪談後,將訪問資料整理成逐字稿。】
訪談後,我們將訪問資料整理成逐字稿,當作後續「親和圖法」的研究材料。
把錄音資料打成逐字稿是一個很花時間的漫長過程,如果暫時還沒有慣用的逐字稿工具的話,在這裡很推薦使用「oTranscribe」,他可以用鍵盤快捷鍵控制暫停和快轉、回放,並且每次暫停再重新播放的時候,會從原本時間點再提早一點開始,就比較不會因為暫停而切到關鍵的句子開頭。
小記
因為某些原因,這篇發布的時間是文章寫完的三年後。三年後,再回頭看當初寫的這些筆記,發現訪談的原則一直都是類似的,如何細心的使用工具去挖掘資料、洞悉價值,是我一直都在學習、調整的技能。差別只在於:隨著訪談對象、時間、可用資源的不同,要有技巧性的調整執行方式,而這個技巧別無他法 — — 多累積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