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筆記—親和圖法

Wanda Liang
Jun 30, 2023

在前一個文章裡,我們談了使用者訪談的方式,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同樣屬於UX的使用者研究方法範疇的一種研究方法 ——「親和圖法」。

所謂的使用者研究是:
「透過收集與分析,了解使用者使用特定產品的相關資訊」
也就是說,只要是能讓我們更了解使用者的研究,都屬於使用者研究。

因此,親和圖法也可以是使用者研究的一環,因為這是有關了解資料、了解使用者的方式,更具體地來說:

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又稱KJ法、A型圖解法,是一種將研究資料或各種想法以親和性來歸納、統整的研究方法。透過親和圖法,我們能從複雜的現象中整理出一定的規則和脈絡。對於UX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種能夠快速組織想法的方式(相較於其他需要花費長時間的質性研究來說,例如文化探針法cultural probes

親和圖法的做法,依照不同的研究目的,會有不同種執行的方式,可以是研究者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邀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一同參與共創。

在UX的領域,親和圖法最常被用於歸納、重組以下這三種資料:

1. 研究資料裡的發現或想法
2. 共創工作坊中得到的想法
3. 有關執行UX策略的想法

本篇文章介紹所介紹的親和圖法,適用於上述的第一種(歸納研究資料裡的發現或想法)。
接下來,我會介紹「使用親和圖法來分析使用者訪談資料」的過程。

(以下會部分提及我在交大的「使用者經驗與易用性評估」課程與「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合作專案的例子。)

過程分成四個步驟:
準備工作→進行分群→產生標籤→確認主題

一、準備工作

首先,將訪談逐字稿變成以下這種格式:

· 將逐字稿的內容拆解,讓每一段落都只涵蓋一個概念
·「U011」代表User 01的第1張Note,「U012」代表User 01的第2張Note, 以此類推。

過程中,要注意的是:

  1. 每個Note的句子長度不是重點,重點是有沒有涵蓋到概念
  2. 從逐字稿擷取文字時,可以不用每個字都留(可以刪掉與概念或相關脈絡無關的字詞)
  3. 若不確定如何拆解時,Note寧願長也不要短(因為長的句子可以晚點再切成短的,但短的句子卻很有可能失去脈絡、讓人看不懂)

接著,把製作成Note的文字轉貼到右下的這個表格:

並且,將其影印出來並剪下成一張一張獨立的Note。

以這項專案來說,我們一共進行了12場使用者訪談、每次的平均訪談時間是一小時、每份訪談資料大約可以產生40–50則Notes。

因此,下圖大約有600張Notes!(超多的XDD)

這些事前工作準備好之後,差不多要再預留至少6–8小時的時間(對於新手而言,要花的時間會更久!),來進行後續的工作。

二、進行分群

  1. 首先,先將Notes打亂,分給每一位參與的成員
  2. 接著,成員開始唸出Note的內容並貼到牆上,其他人則看一下自己手上是否有概念相關的Note,若有,也可以同樣貼在牆上的同一區塊
  3. 重複以上過程數次,等到有8–10個「分群」在牆上之後,成員們已對「分群」的標準有一定共識,就不用每次都唸出來,只需要在需要遇到問題時再唸出來即可。

那,甚麼是分群?甚麼是好的分群、什麼是壞的分群?

分群是相對的,重點是文字背後的意思,不是表面的文字。

所謂的「分群」,是依照文字背後的現象、價值、目的所做出的分類,沒有對錯之分。(因此,剛開始進行分群的工作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討論「最好」的分組,因為還有很多Note沒貼上去,而若有覺得不適合的分群也可以經討論之後拆分至其它分群。)

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1. 「一直找不到Note應該對應的分類怎麼辦?」
解決辦法:看它是否跟研究問題有關?若無關,就可以捨棄不要放。若有關,就唸出來和大家討論;若還是找不到,就為它建立新的分群,或是先擱置在一旁,等一下再回來思考一次。

2. 「遇到兩張同樣概念的Note怎麼處理?」
解決辦法:看有沒有額外增加的資訊?若完全沒有(也就是兩張Note完全就是講一樣的內容),就不用貼上去;若概念一樣,但是細節更多,可以堆疊在同一張上面;若有增加額外的資訊,就要貼上去。

另外,也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

三、建立標籤(Label)

「標籤(Label)」用於統整「分群」,其內容是「對同一個分群的歸納結果」。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先建立第一層標籤,下一個階段會建立第二、第三層標籤。通常,一次這樣的研究會至少建立三層標籤(Label),每一層標籤(Label)產生的方式是一樣的,其做法是:

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把同一個分群裡的Note內容整合成一張Label,這張Label要具有足夠細節,讓我們不用再回頭看原分群裡的Note的內容,就可以得知重要資訊。

⼀個好的標籤,會讓你不需要重新閱讀分群資料就知道重點為何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抽象?來看看以下舉例!

以下這是永儒老師在課堂上的舉例,舉例中的三張Note皆與「智慧家庭自動打開電燈的時間」有關。

可以看到,若Label只提到「電燈要早⼀點開或詢問。」,就失去細節與脈絡,也看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或現象。因此,更好的方式是: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將具體細節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進Label裡,讓讀者從Label便可以得知分群裡面的Note的內容,讓資料說故事(不要讓自己的假設侷限Label)。

同樣的,在製作Label時,也要切記「不要用預先定義的類別或訪談問題來撰寫Label」,因為這樣會局限Label的意義,而失去親和圖研究的價值。

以下我與團隊在執行專案時,製作第一層Label的過程照片:
我們以分工的方式,為每一組分群建立標籤。

建立標籤的其中三個例子:
我先針對每張分群裡面的Note,用螢光筆標記重點,再將他們整理、融合成一張Label。

四、確認主題

在前一階段,我們完成了第一層的Label後,要繼續思考:更上一層次的「主題」是什麼?為此,我們要繼續製作更高一層次的Label。(通常,這一層的Label會是研究中的「主要發現」)

其做法是:

  1. 根據可能的主題寫「暫時的主題標籤」(寫暫時的主題標籤⽬的是為了將有關聯的分群或第一層Label先置放在附近,晚點好合在⼀起 。另外也是幫助⾃⼰早點檢視大方向有哪些。)

如下圖的粉紅色Label,只有短短一句描述而已,只是暫時為了幫助分群而存在的Label。

2. 檢查你的第一層標籤以及分群們,移除或結合重複的分群到「暫時的主題標籤」下面。

3. 撰寫第二層Label(做法與第一層Label製作過程一樣),並取代「暫時的主題標籤」,如下圖所示。

完成第二層的Label之後,
恭喜!要準備邁向最後一層Label了!

第三層Label的做法,與第一、二層的不一樣。
它的目的是去統整你的第二層的Label主題方向,所以,主題⽅向的內容是「概念」,而不需要寫細節(因為你看完主題後,怎麼樣都是要看下⼀層的主要發現為何)

將這四個步驟完成之後,親和圖法的分析就告一段落了。我們可以從第一層的Label得知使用者樣貌、從第二層的Label得到研究發現、從第三層的Label得到主題方向。

這些資料,都是可以拿來思考設計建議的重要來源。

若還想再做更多,我們還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將Label的做優先性的排序,可以依照重要程度、 迫切程度、創新程度、有用程度、可行程度等考量去做排序,讓最後的設計建議能更符合產業所需。

小記

因為某些原因,這篇發布的時間是文章寫完的三年後。三年後的現在,我已經步入職場、成為一間軟體公司的 UX Researcher,再回頭看這個親和圖法的過程,更能體認到「研究員」本身就是關鍵的研究工具。要如何從牆上的便利貼做出有邏輯的架構、歸納洞見,是研究員需要不斷練習、成長的核心技能。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Wanda Liang
Wanda Liang

Written by Wanda Liang

An energetic UX Researcher & Designer based in Tainan City, working in a software company ✨ I love noodles, dogs and all the meaningful designs!

Responses (1)

Write a response

好详细 写得好好!